去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出生人口跌破1000萬對教育領域將產生較大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學前教育。
近日,繼#首輪幼兒園關停潮已到來#這一話題沖上熱搜之后,#央企幼兒園首次對外招生#也沖上了熱搜第一。

▲圖源網絡幼兒園“一孩難求”的喜與憂
央企幼兒園首次對外招生
“兩年前,還是孩子們追著我們跑,現在,是我們追著孩子跑。”王莉是北京豐臺區一家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園長,2023年春節剛過,她就擔心秋季的招生計劃能否完成。實際上,從2022年開始,她所在幼兒園就開始直面招生難,今年生源可能進一步下滑。
一所駐武漢央企機關幼兒園園長表示,自己在這所幼兒園工作了20多年來,向來只對單位內部招生,但從去年秋季開始,個別班級卻出現了招不滿的現象。面對變化,今年春招園方決定擴大招生范圍,不再硬性規定家長必須為本單位職工。
一家私立幼兒園園長表示,該園小班今年春季計劃招生45名學生,實際只有32人報名入園,原本計劃新開設2個托幼班,也只有4個孩子報名,最后不得不取消托幼班,把4個孩子安排到小班。
該園長坦言,幼兒園從“報名難”變成“招生荒”,為了競爭生源,無論民辦還是公辦都各出奇招。一些幼兒園請來專業咨詢公司設計“打敗對手”的招生方案,一些園長親自直播宣傳,還有更多幼兒園開設各種“特色課程”,如冰球、馬術、藝術等,吸引家長。“一些課程還會單獨收費,弄得這一市場很亂,很多家長會說別的幼兒園有什么樣的課程,你們為什么沒有。”
去年3月起,地處北京房山的北京鳳凰禾童幼兒園執行園長張裕欣感到了幼兒園招生的寒意。往年3月到8月,她每天都會接到大量咨詢和報名電話,很多家長還要給孩子排隊等位。到了2022年,她“清閑”了不少,咨詢電話減少了50%以上。9月開學時,原計劃招生四個小班,只開了三個,其中兩個還沒有滿額,第三個到10月時才“勉勉強強開了起來”。
“一孩難求”的幼兒園將何去何從?
“一孩難求”這一現象的出現,簡單來說,這種變化緣于兩大原因。一方面,近年來我們出生人口明顯減少。據報道,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僅為2016年的50.77%,也就是說,6年來,我國出生人口下降了一半左右。當新生兒減少,對幼兒園學位需求也就自然減少。另一方面,在相關政策推動下,幼兒園數量顯著增長,學前教育學位供給增加必然改變原有的招生格局。
▲圖源:卡樂圖片 寧穎 攝多位幼兒園園長指出,未來,幼兒園的大盤可能進一步分化,公辦和民辦的角色和定位會更加明確,公辦“托底”,民辦提供差異化服務,現在“卡在中間”的普惠性民辦園會逐漸向兩頭演變。
從全國近兩年的情況看,生源減少后,“幼兒園辦托班”自救是一種普遍做法。
上海市教委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已有超過50%的幼兒園開設托班,其中超過一半為公辦園。全國大部分地區如北京、安徽、山東等地則從2022年開始探索幼托一體化試點。
“所以我覺得幼兒園未來不會在短期內大面積地坍塌,而是會漸進式萎縮。”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分析。她認為,未來幼兒園為了生存,辦托班現象一定會非常普遍。在南京,目前很多普惠性民辦園都在不斷拓展托班,從一個班、兩個班到三個班。隨著3~6歲生源的不斷減少,多出來的班額可能會先讓給2~3歲,最終過渡到0~3歲,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到最后,普惠性民辦園可能慢慢全轉向0~3歲,公辦園仍以3~6歲為主”。
2022年是人口負增長元年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舉行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通報,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為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我國出生人口為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多位專家表示,應對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形勢更加復雜,生育支持政策有待加強。
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茅倬彥認為,我國生育支持政策還在起步階段,基礎較為薄弱。各地政策在實施力度、執行難度和落實難度各不相同,政策執行的銜接性以及內容設計的精細程度還有待加強。
如何推動生育支持措施落地落實?她表示,關鍵是建立政府為主導的投入保障機制,真金白銀投入,健全合理的生育成本分擔機制,從經濟、服務、社會環境等方面做好支持,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和公共資源配置,為應對低生育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